眼睛乾澀全解析:原因、解決方法、眼藥水推薦、中醫調理與飲食改善指南

眼睛乾澀全解析:原因、解決方法、眼藥水推薦、中醫調理與飲食改善指南 post thumbnail image

眼睛乾澀原因可能包括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、環境乾燥或乾眼症等問題,導致淚液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快。若出現眼睛乾澀怎麼辦?建議適度休息、熱敷或使用加濕器改善環境濕度。眼睛乾澀眼藥水如人工淚液可暫時緩解症狀,但需避免含防腐劑產品。眼睛乾澀中醫則可能透過針灸或滋陰明目藥材調理體質。日常飲食中,眼睛乾澀吃什麼很重要,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蔔、深綠色蔬菜或Omega-3的魚類,幫助維持眼部健康。

身為一個在眼科領域耕耘多年的醫師,每天診間最常聽到的抱怨之一就是:”醫生,我眼睛好乾、好澀、好不舒服!” 眼睛乾澀真的困擾著太多現代人,那種灼熱感、異物感,甚至視線模糊,嚴重時真的會讓人坐立難安,工作效率大打折扣。我理解這種困擾,也希望能藉由這篇文章,把我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,用最白話的方式分享給大家,陪大家一起戰勝乾眼不適。

1. 眼睛乾澀原因
眼睛乾澀原因

要解決眼睛乾澀,我們必須先從根源了解”眼睛乾澀原因“。只有知道問題出在哪裡,才能對症下藥。

1.1 環境因素與生活習慣的夾擊

  • 空氣污染與乾燥環境: 台灣都市的空氣品質常常拉警報,PM2.5 等懸浮微粒不只是傷害呼吸道,更直接刺激眼睛表面,加劇乾澀感。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暖氣房,這種人造的乾燥環境,會加速眼睛表面淚液的蒸發,是造成眼睛乾澀的元兇之一。我常跟患者說,如果待在冷氣房一整天眼睛就開始緊繃,這就是環境乾燥的明顯訊號。
  • 重度螢幕使用者: 這絕對是現代人乾眼的最大推手!專注盯著電腦、手機、平板時,我們眨眼的次數會不自覺地大幅減少,可能降到正常的 1/3!眨眼就像幫眼球表面”上油”的動作,次數不夠,淚液無法均勻分布,自然容易乾。更別提螢幕藍光對眼睛的潛在刺激了。診間遇到年輕上班族或學生族群抱怨眼睛乾澀,十之八九都是這個問題。
  • 隱形眼鏡配戴不當: 隱形眼鏡直接覆蓋在角膜上,就像蓋了一層保鮮膜,多少會影響角膜的透氧和淚液交換。如果鏡片材質不適合(透氧度低)、配戴時間過長(超時戴太久)、或清潔保養沒做好,都會讓乾澀感雪上加霜。我有位患者是櫃姐,工作需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,加上冷氣環境,經常下班時眼睛紅得像兔子,乾澀到不行,這就是多重因素疊加的典型例子。
  • 其他日常習慣: 抽菸(一手或二手菸的煙霧都極刺激眼睛)、長期使用含有防腐劑或不適當成分的眼藥水(特別是宣稱能”退紅”的血管收縮劑)、睡眠不足(眼睛休息不夠,淚液分泌也會受影響),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”眼睛乾澀原因“。

1.2 身體內部狀態的影響

  • 年齡增長的自然變化: 這是不可逆的因素。隨著年紀增長,身體分泌淚液的能力會逐漸下降,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後,荷爾蒙的變化會顯著影響淚液分泌的質與量,使得中老年族群成為乾眼症的好發族群。
  • 荷爾蒙變化: 除了更年期,懷孕、哺乳期,甚至服用某些避孕藥,都可能因為荷爾蒙波動而暫時性地影響淚液分泌,這也是不少女性患者常見的”眼睛乾澀原因“。
  • 特定藥物副作用: 很多常用藥物其實有”減少淚液分泌”的副作用。舉例來說:
    • 抗組織胺(治過敏、感冒藥常見)
    • 部分降血壓藥(特別是乙型阻斷劑)
    • 抗憂鬱藥物
    • 利尿劑
    • 口服A酸(治嚴重痘痘) 如果你正在長期服用某種藥物,並同時感到眼睛乾澀加重,務必檢視藥品說明書或諮詢你的醫師藥師。
  • 自體免疫疾病: 這類疾病是本質上影響淚腺功能的”眼睛乾澀原因“。最典型的就是”修格蘭氏症候群”,它會攻擊身體的外分泌腺,包括淚腺和唾液腺,導致嚴重的乾眼和口乾。其他如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紅斑性狼瘡等,也常伴隨乾眼症狀。這類型的患者,乾澀感通常非常頑強且嚴重,需要更積極的治療計畫。

1.3 眼瞼功能與淚液的品質問題

  • 瞼板腺功能障礙: 這點是我近幾年臨床特別關注的焦點,而且比例越來越高!瞼板腺藏在我們的眼皮邊緣,負責分泌構成淚液最外層的油脂層。想像油脂層就是淚液表面的”保護膜”。如果瞼板腺阻塞、發炎、萎縮(通稱瞼板腺功能障礙),油脂分泌不足或品質不良,淚液表層的保護膜就有破洞,水分會異常快速地蒸發掉,即使淚腺分泌量正常,還是會感到乾澀,這種類型稱為”蒸發型乾眼症”。患者常抱怨:”明明覺得眼睛有水,但還是很乾、眼皮很重”。這類型需要特別的眼瞼清潔護理甚至熱敷按摩治療。
  • 淚液成分失衡與發炎: 淚液不是單純的水,它由油脂層、水液層和黏液層組成,三層缺一不可且比例要平衡。任何一層分泌不足或成分異常,都會導致淚膜不穩定,容易破裂,角膜得不到持續滋潤。更麻煩的是,持續的眼睛乾澀本身就會引起眼表輕微發炎,發炎又進一步破壞淚液穩定性和眼表健康,形成惡性循環。找出並打破這個循環是治療的關鍵之一。

1.4 眼部手術與其他眼疾

  • 近視雷射手術後: 近視雷射(特別是早期的LASIK手術)在製作角膜瓣的過程中,可能會暫時性地切斷部分角膜表面的感覺神經。這些神經負責傳遞”眼睛乾了”的訊號給大腦,促使淚腺分泌淚液。神經受損或敏感度下降,會導致反射性淚液分泌減少,術後出現暫時性(有時甚至較長期)的乾澀感,是常見的術後反應之一。
  • 其他眼部疾病或感染: 慢性的眼瞼緣炎(眼瞼邊緣發炎)、結膜炎(過敏性或感染性)、角膜炎等,這些眼部疾病本身就會破壞眼表健康,影響淚膜穩定性,進而誘發或加重眼睛乾澀症狀。治療這些原發性疾病,也是改善乾澀的重要一環。

2. 眼睛乾澀怎麼辦
眼睛乾澀怎麼辦

了解成因後,我們進入實戰階段:”眼睛乾澀怎麼辦?” 面對眼睛乾澀,緩解策略需要從立即舒緩到長期管理多管齊下。

2.1 立即舒緩不適感

  • 有意識地多眨眼: 聽起來很簡單,但真的非常有效!特別是在專心看螢幕、閱讀或開車時,強迫自己養成”完整眨眼”的習慣(上眼皮要碰到下眼皮),而且要增加眨眼頻率。可以在螢幕旁貼個小紙條提醒自己”眨眨眼”。這個小動作能幫助淚液均勻塗布在眼球表面,是成本最低的自我保健法。
  • 暫停用眼,閉目休息: 遵循”20-20-20″原則:每使用眼睛 20 分鐘,就抬頭看至少 20 英尺(約 6 公尺)遠的物體,至少 20 秒。讓眼睛肌肉放鬆,也趁機多眨幾次眼。閉上眼睛休息幾分鐘,讓眼球表面暫時離開空氣接觸,也能快速緩解乾澀緊繃感。長時間開車或搭長途飛機時更要記得這樣做。
  • 溫和熱敷眼瞼: 這對改善瞼板腺功能障礙(油脂分泌問題)導致的蒸發型乾眼特別有效!用乾淨的溫熱毛巾(溫度約 40-45 度,感覺溫熱舒服不會燙傷皮膚),閉眼敷在眼皮上 10-15 分鐘。溫熱能軟化堵塞在瞼板腺內的硬化油脂,促進其分泌。我自己會建議患者睡前做,效果更好。市面上也有專門的熱敷眼罩產品可供選擇。熱敷後配合眼瞼邊緣的清潔,效果更佳。
  • 使用眼部保濕產品: 當乾澀感襲來,可以點用”不含防腐劑”的人工淚液(後面會詳細介紹種類)來立即補充水分和潤滑。凝膠或藥膏類製品則較黏稠,保濕時間更長,適合睡前使用或在極度乾燥環境中使用(如長途飛行),不過白天使用可能會暫時影響視力清晰度。

2.2 改善環境與習慣

  • 增加環境濕度: 在辦公室或家中,特別是在冷氣房或冬季暖氣房內,使用加濕器是很好的投資。將濕度維持在 40%-60% 左右,能減少淚液蒸發。如果沒有加濕器,放一杯水在辦公桌旁也有點幫助。
  • 調整螢幕位置與習慣:
    • 螢幕頂端應略低於眼睛水平視線,這樣看螢幕時,眼睛是微微往下看的狀態,能減少眼瞼開合幅度,降低淚液蒸發表面積。
    • 適當調暗螢幕亮度,減少刺眼感。開啟作業系統的”夜間模式”或使用抗藍光螢幕保護貼也有幫助。
    • 確保閱讀或工作環境的光線充足且均勻,避免在黑暗中看亮螢幕。
  • 正確配戴與保養隱形眼鏡:
    • 嚴格遵守配戴時間: 絕對不要超時配戴,更不可戴著睡覺(除非是醫師許可的特定夜戴型鏡片)。建議每天配戴不超過 8-10 小時。
    • 選擇高透氧材質鏡片: 如矽水膠材質。
    • 落實鏡片清潔保養: 使用醫師推薦的清潔保養液,並定期更換鏡盒。若眼睛容易乾,可考慮日拋型鏡片,減輕清潔負擔和沉積物刺激。
    • 適時讓眼睛休息: 回家後儘早取下鏡片,換戴普通眼鏡。週末假日可讓眼睛完全休息不戴隱形眼鏡。當眼睛感到不適時,應立即停戴。
  • 避免直接風吹: 避免讓冷氣、電風扇、車內空調出風口直接對著臉部吹。騎機車務必戴全罩式安全帽或護目鏡,阻擋強風。
  • 戒菸與遠離二手菸: 菸霧中的化學物質對眼表有強烈刺激性,是明確的乾眼惡化因子。

2.3 長期管理與專業治療

  • 規律眼科檢查: 不要輕忽定期的眼睛健康檢查。醫師會評估你乾眼的類型(缺水型?蒸發型?混合型?)、嚴重程度,並透過淚液分泌測試、角膜螢光染色、瞼板腺功能檢查等找出確切的”眼睛乾澀原因“和評估是否有其他併發症(如角膜點狀破皮)。這是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的基礎。當你疑惑”眼睛乾澀怎麼辦“時,尋求專業評估是第一步。
  • 依醫囑進行治療:
    • 處方眼藥水: 針對中重度乾眼或有眼部發炎情況,醫師可能會開立含免疫調節劑(如環孢靈素)或短期使用的類固醇眼藥水,來抑制發炎反應,改善淚液分泌質與量。
    • 淚管栓塞術: 對於淚液分泌量嚴重不足的患者,醫師可能建議進行淚管栓塞術。這是在下眼皮內側的淚小點放置微小的塞子(材質可吸收或永久性),堵住淚液排出的管道,讓眼球表面留住更多自身的淚水,這是改善”眼睛乾澀怎麼辦“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    • 瞼板腺治療: 針對瞼板腺功能障礙,除了日常熱敷清潔,診間可進行更深入的治療,如瞼板腺探針疏通(用細小器械疏通阻塞腺體)、熱脈動治療(Lipiflow,用器械加熱加壓眼瞼,軟化並擠出阻塞油脂)、或強脈衝光治療(IPL,減輕眼瞼緣發炎,改善油脂品質)。
  • 管理全身性疾病: 如果乾眼與自體免疫疾病或內分泌問題相關,務必配合相關專科醫師(如風濕免疫科、內分泌科)積極控制好全身性疾病,這對改善乾眼狀況至關重要。

3. 眼睛乾澀眼藥水
眼睛乾澀眼藥水

提到”眼睛乾澀怎麼辦“,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點眼藥水。市面上”眼睛乾澀眼藥水“琳瑯滿目,該怎麼選?讓我來為你解析。

3.1 人工淚液的種類與選擇基準

人工淚液是第一線也是最主要的補充型淚液。選擇的重點在於:

  • 成分與黏稠度:

    • 水性(低黏度): 如含電解質(鈉、鉀)的生理鹽水或平衡鹽溶液(BSS),感覺清爽,適合輕度乾澀或需要頻繁點藥者。但保濕時間較短。
    • 水膠性(中黏度): 如含羥丙基甲基纖維素(HPMC)、羧甲基纖維素鈉(CMC)、玻尿酸(Sodium Hyaluronate)。這類最常見,能在眼表形成保護層,保濕潤滑效果較好,舒適度高,適合中度乾澀。玻尿酸保水能力特別強。
    • 凝膠/藥膏(高黏度): 如含聚丙烯酸(Polyacrylic acid)或礦物油/凡士林藥膏。非常黏稠,保濕效果最持久,但點後會暫時視力模糊,通常建議睡前使用。
  • 是否含防腐劑:

    • 含防腐劑: 開封後保存期限較長(通常是 30 天),成本通常較低。但長期頻繁使用(如超過 4-6 次/天),其中的防腐劑(尤其是BAK, Benzalkonium chloride)可能對眼表細胞造成累積性傷害,加重乾眼症狀或造成敏感。
    • 不含防腐劑: 通常是單支獨立包裝,或特殊瓶器設計(如ABAK, COMOD系統),避免藥水與空氣接觸汙染。開封後使用期限很短(單支包裝 24 小時內丟棄,瓶裝依標示通常 1天到數週)。這是需要頻繁點藥(超過 4 次/天)、眼表敏感、或嚴重乾眼患者的首選,也是我認為較安全的長期選擇。選購”眼睛乾澀眼藥水“時,這一點務必要看清楚。
  • 是否含特殊添加成分: 有些產品會添加脂質(模擬淚液油脂層,適合蒸發型乾眼)、維他命(如B12, A, E, 常宣稱有修護作用)、清涼劑(薄荷醇,提供短暫舒爽感)等。添加成分需視個人需求與舒適度而定,清涼劑有時反而會刺激敏感眼睛。

3.2 不同類型乾眼的眼藥水選擇建議

乾眼類型/需求 建議的眼藥水種類 注意事項
輕度乾澀 (偶發) 低黏度、水性人工淚液 可選擇含不含防腐劑皆可,依使用頻率而定。
中度乾澀 (常態) 中黏度、水膠性人工淚液 (含 HPMC, CMC, 玻尿酸) 強烈建議優先選擇不含防腐劑配方,尤其需頻繁點用者。玻尿酸保濕力佳。
重度乾澀/夜間使用 高黏度凝膠或眼用藥膏 睡前使用,塗抹後視力會模糊。藥膏質地較凝膠更持久。
蒸發型乾眼 (瞼板腺問題) 含脂質成分的人工淚液 直接補充油脂層,幫助穩定淚膜。仍需配合熱敷清潔等物理治療。
眼表發炎/中重度乾眼 處方藥水 (如含環孢靈素、短效類固醇) 需經醫師診斷後開立,不可自行購買。目標在於抑制發炎,改善淚液分泌。
隱形眼鏡配戴者 專為戴隱形眼鏡時可點用的人工淚液 (標示清楚”戴隱形眼鏡適用”) 絕對不可點一般含防腐劑的眼藥水於鏡片上,會損壞鏡片材質或傷害眼睛。
對防腐劑敏感者 必須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(單支包裝或特殊防腐瓶裝) 長期頻繁點藥者的首選。

3.3 使用眼藥水的正確方法與迷思破解

  • 正確點藥方式:
    1. 洗淨雙手。
    2. 頭部微仰或平躺。
    3. 用一隻手食指輕拉下眼皮,形成一個小袋。
    4. 另一隻手握藥瓶,瓶口不可接觸眼皮或睫毛(避免汙染),於小袋上方點入一滴藥水即可(點多只會溢出流掉)。
    5. 點完藥輕閉眼睛 1-2 分鐘,可輕輕按壓內眼角鼻樑處(淚小點位置),避免藥水太快流入鼻咽。
    6. 不同藥水如需點多種,應間隔至少 5 分鐘以上。
  • 迷思破解:
    • 迷思:眼藥水越”涼”越有效? 錯!清涼劑(如薄荷醇)只是暫時刺激感覺神經帶來涼感,可能掩蓋不適但無助於根本解決乾澀問題,甚至可能刺激敏感的乾澀眼睛或引起過敏反應。選擇無添加清涼劑的產品通常更溫和。
    • 迷思:可以長期點用含血管收縮劑的”退紅”眼藥水嗎? 絕對不行!這類眼藥水(常標榜消除紅血絲)只是暫時讓血管收縮,掩蓋眼睛紅的症狀,對於治療乾眼毫無幫助。長期使用會造成”反彈性充血”,一停用眼睛變得更紅,更依賴藥水,形成惡性循環,且可能傷害眼表健康。眼睛乾澀應針對成因治療,而非僅僅消除紅眼症狀。
    • 迷思:人工淚液點越多次越好? 不是。重點在於感到乾澀不適時再點。如果點得太過頻繁(例如每小時點好幾次),反而可能稀釋掉眼球表面本身有益的淚液成分或生長因子。規律熱敷、眨眼習慣、環境改善才是根本。如果你需要點得非常頻繁(超過 6-8 次/天)才能緩解,表示該尋求醫師協助,探討更進階的”眼睛乾澀怎麼辦“方案了。
    • 迷思:開封後的眼藥水可以用多久? 這非常重要!務必遵守產品標示。
      • 含防腐劑瓶裝:開封後通常建議 30 天內用完(即使沒用完也應丟棄)。
      • 不含防腐劑單支包裝:開封後一次使用完畢,24 小時內必須丟棄剩餘藥水。
      • 特殊防腐瓶裝(如COMOD系統):開封後依照說明書(通常 3-6 個月),但仍建議盡快用完。 過期或開封過久的眼藥水,不僅效果降低,更可能滋生細菌,點入眼睛非常危險!請養成在藥瓶上寫下開封日期的習慣。”眼睛乾澀眼藥水“的安全性絕對不可妥協。

4. 眼睛乾澀中醫
眼睛乾澀中醫

在診間,遇到不少患者詢問:”醫師,看眼睛乾澀中醫有效嗎?” 或是已經嘗試過中醫調理。中醫對於眼睛乾澀(中醫常稱”白澀症”、”乾澀昏花”)確實有獨到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,常能作為西醫治療外的輔助選擇,或提供另一種調理體質的觀點。

4.1 中醫對眼睛乾澀的理解

中醫認為”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”,眼睛的滋潤有賴於臟腑精氣、津血的濡養。眼睛乾澀主要與幾個關鍵環節失調有關:

  • 肝腎陰虛: 這是最常見的中醫證型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;腎藏精,肝腎同源(精血互生)。現代人常熬夜、用眼過度、壓力大,這些都會暗耗肝血與腎精,導致肝腎陰虛,無法上濡於目。”陰虛”就是指滋潤身體的物質基礎不足了,如同土地乾涸,眼睛自然乾澀、視物昏花、甚至可能伴隨腰膝痠軟、耳鳴、口乾咽燥等全身症狀。
  • 津液虧耗: 中醫的”津液”泛指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,包括淚液。外感燥邪(如秋冬季乾燥氣候、久處冷氣房)、熱病傷津(如發燒後)、或脾胃虛弱(脾為津液生化之源)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輸布失常,無法滋潤眼目。這時可能感覺全身皮膚、口鼻也都偏乾燥。
  • 脾胃濕熱/氣虛: 飲食不節(如過食油炸燒烤、辛辣)、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濕熱內生。濕熱薰蒸上沿,阻滯氣機,反而會妨礙津液正常輸送到眼睛,也可能導致眼瞼緣分泌物多、紅癢。另外,脾胃氣虛,無法有效運化水穀精微生成氣血津液,同樣會導致眼目失養而乾澀,常伴隨疲倦、胃口差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  • 瘀血阻絡: 慢性乾眼症患者,長期局部循環不良,在中醫看來可能有”瘀血”內阻,妨礙氣血津液上達於目。尤其在久病、或有外傷手術史的患者身上較常見。

4.2 中醫調理乾眼症的常用方法

  • 內服中藥: 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整體體質、舌象、脈象以及眼部症狀的具體表現(乾澀程度、是否怕光、分泌物多寡、有無紅癢等)來辨證論治,開立個人化的藥方。常見的治療方向與方劑包括:
    • 滋補肝腎陰: 杞菊地黃丸、明目地黃丸、石斛夜光丸加減(常用藥如枸杞、菊花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石斛、女貞子、旱蓮草)。
    • 滋陰生津潤燥: 沙參麥冬湯、增液湯加減(常用藥如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生地、玄參、天花粉)。
    • 清熱利濕/健脾益氣: 甘露消毒丹、參苓白朮散加減(常用藥如滑石、茵陳、黃芩、黃連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)。
    • 活血化瘀通絡: 血府逐瘀湯加減(常用藥如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丹參)。
  • 針灸治療: 針灸是”眼睛乾澀中醫“治療中非常重要的外在刺激手段。透過刺激特定穴位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促進局部循環、調節自律神經(影響淚腺分泌)、甚至調節免疫機能的效果。常用於改善眼乾的穴位包括:
    • 眼周局部穴: 睛明、攢竹、魚腰、絲竹空、瞳子髎、承泣、太陽。刺激這些穴位能直接改善眼周氣血循環。
    • 遠端調理穴: 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太衝、太谿、光明、養老、肝俞、腎俞。這些穴位能調理相關臟腑(肝、腎、脾)的功能,治本為主。
    • 耳穴: 眼、肝、腎、內分泌等耳穴點貼壓或針刺。 針灸治療通常需要一個療程方能見效,每週約 2-3 次。
  • 穴位按摩: 這是患者可以自行在家操作的重要保健方法,簡單方便,對緩解眼疲勞和輕度乾澀有幫助。建議早晚或眼睛疲勞時進行:
    • 步驟: 洗淨雙手並搓熱 → 閉上眼睛 → 用指腹(非指甲)輕輕按壓或小範圍打圈按摩眼周穴位(如攢竹、魚腰、絲竹空、太陽、承泣、四白、睛明),每個穴位約 10-15 秒 → 再輕輕按壓合谷、養老穴 → 最後用溫熱掌心輕敷雙眼約 30 秒。
  • 中藥燻蒸/眼浴: 將具有清熱明目、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煎煮後,利用其溫熱蒸氣燻蒸眼部(閉眼),或將藥液過濾後用消毒棉片沾取進行溫敷(類似眼浴)。常用藥如菊花、桑葉、枸杞、密蒙花、丹參、薄荷等(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)。溫熱蒸氣能促進眼周循環,藥效成分亦有助緩解乾澀不適。

4.3 尋求中醫協助的時機與注意事項

  • 何時適合考慮中醫?
    • 西醫診斷為輕中度乾眼症,想尋求體質調理以減少對人工淚液的依賴。
    • 乾眼症狀伴隨明顯的全身性體質失衡症狀(如長期疲勞、睡眠差、口乾、易上火或怕冷等)。
    • 對西醫治療效果不理想,或對某些西藥耐受性不佳。
    • 希望採取更自然、副作用較少的輔助療法。
  • 重要提醒:
    1. 專業診斷優先: 出現眼睛乾澀症狀,務必先找眼科醫師確診病因,排除其他嚴重眼疾(如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乾眼、角膜炎等)。中醫調理應作為輔助或與西醫治療並行,而非替代必要的西醫檢查與治療。告訴你的中醫師你的西醫診斷結果也很重要。
    2. 合格中醫師: 尋求合格且信譽良好的中醫師診治,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或誇大療效的中藥服用或點眼。
    3. 耐心調理: 中醫調理體質改善乾眼,通常需要較長時間(數週至數月),效果較緩慢但較為根本。需要耐心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。
    4. 溝通很重要: 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時,務必告知雙方醫師你所使用的藥物(包括西藥、中藥、保健品),避免潛在的交互作用。

5. 眼睛乾澀吃什麼
眼睛乾澀吃什麼

“醫師,有沒有什麼食物吃了對眼睛好?”、”眼睛乾澀吃什麼可以改善?” 這是我在門診超常被問的問題。雖然沒有單一的神奇食物能瞬間治癒乾眼,但均衡且富含特定營養素的飲食,確實能從內在支持淚液的健康分泌、減輕眼表發炎、保護視覺細胞。讓我告訴你哪些營養素是關鍵,以及該從哪些食物攝取。

5.1 關鍵營養素與食物來源

  • Omega-3 必需脂肪酸: 這幾乎是對抗乾眼最重要的營養素!特別是其中的EPA和DHA。Omega-3具有強大的抗發炎作用,能減少眼表發炎反應(乾眼常伴隨慢性發炎);研究顯示,它們還能幫助改善瞼板腺功能,促進分泌品質較好的油脂,穩定淚膜,減少淚液蒸發。許多臨床研究證實,補充Omega-3對於改善乾眼症狀(如乾澀感、異物感)有顯著幫助。
    • 最佳來源: 富含油脂的深海冷水魚(鮭魚、鯖魚(青花魚/花飛)、沙丁魚、秋刀魚、鯡魚)。建議每週吃 2-3 次。
    • 其他來源: 亞麻籽、奇亞籽、核桃、芥花油、黃豆製品(Omega-3類型不同,轉換率較低,但仍是好來源)。
    • 補充品: 若飲食難以攝取足夠,高品質的魚油或藻油(素食者適用)補充品是很好的選擇。選購時注意EPA+DHA的含量(目標每日 1000-2000 mg),並選擇信譽良好、重金屬檢驗合格的品牌。這是針對”眼睛乾澀吃什麼“最明確有效的營養介入之一。
  • 維生素A: 維生素A是構成視網膜感光物質的重要成分,也直接關係到角膜上皮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。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夜盲症,也會造成嚴重的乾眼症甚至角膜軟化。
    • 動物性來源(視黃醇): 肝臟(含量極高)、蛋黃、魚肝油、全脂奶製品(奶油、起司)。
    • 植物性來源(β-胡蘿蔔素,可轉化為維生素A): 深黃色和深綠色蔬菜水果是主力!胡蘿蔔、地瓜(蕃薯)、南瓜、菠菜、羽衣甘藍、芥藍菜、空心菜、綠花椰菜、芒果、木瓜、哈密瓜。
  • 維生素D: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,維生素D缺乏與乾眼症的發生率和嚴重度有關聯。維生素D具有免疫調節和抗發炎作用,可能對淚腺功能和眼表健康有影響。
    • 主要來源: 日曬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途徑(適度接觸陽光,避開正午強光)。
    • 食物來源: 富含油脂的魚類(鮭魚、鯖魚)、強化維生素D的牛奶或穀物、蛋黃、菇類(尤其是曬過太陽的菇)。
    • 補充品: 對於日照不足或血液檢測確診缺乏者,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維生素D。
  • 抗氧化維生素(C, E): 維生素C是構成角膜的重要成分(膠原蛋白生成),同時是強效抗氧化劑,保護眼睛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。維生素E也是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,保護細胞膜。
    • 維生素C來源: 芭樂(富含!)、奇異果、柑橘類水果(柳丁、橘子、葡萄柚)、草莓、莓果類、青椒、綠花椰菜。
    • 維生素E來源: 植物油(小麥胚芽油、葵花籽油、紅花籽油)、堅果種子類(杏仁、榛果、葵花籽、花生)、深綠色蔬菜(菠菜、芥藍)、酪梨。
  • 鋅: 鋅是眼睛組織(特別是視網膜)中含量豐富的礦物質,參與許多酵素的運作,包括維生素A的代謝與運輸(從肝臟到視網膜)。缺乏鋅可能影響暗視力,也可能與乾眼相關。
    • 來源: 牡蠣(含量最高)、紅肉(牛肉、豬肉)、禽肉、豆類、堅果種子(南瓜籽、腰果)、全穀類、強化營養穀片。
  • 水分: 這個最基礎卻常被忽略!身體缺水時,淚液分泌自然會減少。確保每日攝取足夠的水分(成人建議每天 1500-2000 cc,視活動量和氣候調整),是維持淚液量的基本條件。以白開水為最佳,避免用含糖飲料取代。

5.2 護眼飲食原則與生活建議

  • 彩虹飲食法: 每天確保攝取多種顏色的蔬果。不同顏色代表富含不同的植化素和抗氧化劑,全方位保護眼睛健康。
  • 選擇好油脂: 減少飽和脂肪(紅肉、動物油、棕櫚油)和反式脂肪(氫化植物油,常見於糕餅零食)的攝取。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(橄欖油、苦茶油、酪梨、堅果)和Omega-3多元不飽和脂肪(魚類、亞麻籽等)的比例。好油脂是穩定淚膜油脂層的基礎營養。
  • 全穀取代精製澱粉: 糙米、胚芽米、燕麥、藜麥、全麥麵包等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E、鋅和纖維,營養價值遠高於白米飯、白麵包。
  • 原型食物優先: 多吃看得見原貌的食物(雞肉、魚、蔬菜、水果、堅果),少吃高度加工的食品(香腸、火腿、泡麵、餅乾、糖果飲料)。加工食品往往高鈉、高糖、含有不良脂肪和添加物,容易促發體內發炎反應,對眼睛健康不利。
  • 減少刺激性食物: 過度辛辣、油炸、燒烤的食物,容易助長體內燥熱或濕熱,對某些體質敏感的人可能加重眼睛乾澀不適。觀察自己吃了哪些食物後眼睛不適感增加,就該適量避免。

5.3 重要的營養補充品考量

  • 飲食優先: 營養素最佳來源永遠是新鮮、多樣化的食物。補充品應定位在”補充“不足之處,而非取代健康飲食。
  • 針對乾眼的補充品選擇:
    • 高濃度Omega-3魚油/藻油: 是首選,選擇EPA+DHA總量高(建議每日 1000-2000 mg)且品質可靠的產品。
    • 綜合維生素/礦物質: 若飲食不均衡,可考慮作為基礎補充,確保基本營養素不缺乏。
    • 專利人工淚液營養補充品: 市面上有些針對乾眼設計的複方營養品,通常包含Omega-3(高劑量EPA/DHA或專利型式)、Omega-6(如GLA,通常來自琉璃苣油或月見草油,有助抗發炎)、抗氧化劑(維生素C、E、葉黃素、玉米黃素等)、維生素D等。選擇時注意成分與劑量是否足夠且合理。
  • 諮詢專業意見: 在服用高劑量營養補充品(尤其是魚油、維生素A/D)或與其他藥物併用前,最好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,特別是本身有慢性病或正在服藥者。告知專業人員你想改善”眼睛乾澀吃什麼“的困擾,他們能提供更個人化的建議。記住,營養補充是長期調理身體的一部分,耐心和持續性是關鍵。

Q&A

1. 眼睛乾澀怎麼辦?

眼睛乾澀怎麼辦?”這是最核心的問題!綜合前面提到的重點,關鍵在於:

  • 立即緩解: 點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、閉眼休息、溫熱敷眼瞼 10-15 分鐘、有意識地多眨眼。
  • 改善環境習慣: 使用加濕器(維持濕度 40%-60%)、調整螢幕高度與亮度、遵守 20-20-20 原則、正確配戴與保養隱形眼鏡(每日不超時 8-10 小時)、戒菸戒酒、充足睡眠。
  • 尋求專業診斷: 最重要的一步! 找眼科醫師確診乾眼類型(缺水型?蒸發型?混合型?)和找出根本原因(眼瞼問題?自體免疫疾病?藥物副作用?)。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(淚液分泌試驗、角膜螢光染色、瞼板腺檢查等)提供個人化治療計畫,可能包括處方眼藥水(如環孢靈素)、淚管栓塞術、瞼板腺治療(熱脈動、探針疏通)等。
  • 長期調理: 飲食著重Omega-3(魚油)、維生素A、D、C、E、鋅;規律熱敷清潔眼瞼;若考慮中醫調理,應尋求合格中醫師辨證論治;適度運動促進循環。處理”眼睛乾澀怎麼辦“需要多管齊下,耐心執行。

2. 為什麼隱形眼鏡會乾澀?

這是戴隱友最常見的困擾。原因包括:

  • 物理性阻隔: 隱形眼鏡覆蓋在角膜上,雖然透氧材質會呼吸,但仍多少影響氧氣通透性和淚液在角膜表面的自然交換流動。鏡片就像一層屏障,干擾了角膜與外界環境(空氣、淚液)的交互作用。
  • 蒸發加速: 隱形眼鏡本身會吸收一部分淚液來維持其濕潤度和形狀,導致眼球表面可用淚液量減少。同時,鏡片邊緣也會破壞淚膜的完整性(特別是油脂層),加速淚液從鏡片邊緣蒸發。
  • 眨眼不完全: 戴隱形眼鏡時,如果眨眼不完全(沒眨到底),鏡片下方的淚液就無法被有效置換,舊的淚液廢物堆積,新的淚液進不來,造成局部乾澀和不適。這也是為什麼眨眼訓練對隱形眼鏡配戴者特別重要。
  • 鏡片材質與沉積物: 透氧性差的鏡片材質會讓角膜更”窒息”,加重乾澀感。鏡片上累積的蛋白質沉積物(尤其配戴時間長或清潔不當)也會影響鏡片的親水性(保濕能力),並可能刺激眼表,誘發乾澀與發炎反應。
  • 配戴時間過長: 超時配戴是最常見的人為因素。角膜長時間被覆蓋,加上環境乾燥(冷氣房),淚液分泌和循環不良,乾澀感自然湧現。務必嚴格遵守建議配戴時數並讓眼睛充分休息。

3. 起床眼睛很乾怎麼辦?

早晨醒來眼睛特別乾澀緊繃,甚至睜眼困難、有黏稠分泌物,常見原因和應對:

  • 夜間淚液分泌減少: 睡眠時淚腺分泌淚液的功能會減弱(生理性),加上整晚沒眨眼,淚液無法刷新塗布。
  • 眼瞼閉合不全: 有些人睡覺時眼皮無法完全閉緊(輕微的兔眼),導致部分角膜暴露在空氣中,整晚下來當然乾澀不適。常見於顏面神經問題、甲狀腺眼疾或年紀大眼皮鬆弛者。
  • 嚴重瞼板腺功能障礙: 夜間油脂分泌不足或品質差,淚液揮發更快,醒來時眼表特別乾燥。
  • 口乾相關乾眼症: 如修格蘭氏症候群,夜間口乾眼乾症狀會更明顯。
  • 對策:
    1. 睡前熱敷+眼瞼清潔: 睡前好好做一次溫熱敷(10-15 分鐘),軟化並疏通瞼板腺油脂,再用乾淨棉枝或專用清潔液輕柔清潔睫毛根部。這是預防起床乾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    2. 睡前點黏稠保濕劑: 點不含防腐劑的高黏稠度人工淚液凝膠或眼用藥膏,形成較持久的保濕膜,保護眼表整夜。點後視力會暫時模糊是正常的。
    3. 使用濕房眼罩/護目鏡: 對於眼瞼閉合不全或極度乾燥者,睡覺時配戴濕房眼罩或保濕護目鏡,可創造眼周微環境的高濕度,大大減少淚液蒸發。效果很好!
    4. 調整睡姿: 避免趴睡或被子蓋太高壓迫臉部,減少對眼瞼的壓迫。
    5. 早上緩慢睜眼: 醒來先閉著眼轉動幾下眼球,再慢慢睜開。若乾澀嚴重,可先點一滴人工淚液潤滑再睜眼。避免用力揉眼睛。
    6. 就醫檢查: 如果起床乾澀問題持續且嚴重,務必就醫檢查是否有眼瞼閉合不全或其他潛在疾病需要治療。

4. 眼睛乾澀怎麼改善?

綜合以上所有資訊,長期改善眼睛乾澀的不二法門:

  • 找出根源: 絕對是第一步!看眼科醫師進行全面檢查,了解你的乾眼類型、嚴重度、根本成因(環境?習慣?身體疾病?眼瞼問題?)。
  • 規律治療與保健: 嚴格依照醫囑治療(點藥、熱敷、清潔、物理治療等),並將正確的護眼習慣融入日常生活(眨眼、休息、環境調整)。尤其瞼板腺功能障礙者,每日居家熱敷清潔是基本功課。
  • 生活型態調整: 確保充足睡眠、適度運動、壓力管理、均衡飲食(特別補充Omega-3、抗氧化營養素)、戒菸、充足飲水。
  • 隱形眼鏡使用者: 嚴格遵守配戴規範(時間、清潔)、選擇高透氧材質、適時讓眼睛休息戴框架眼鏡、使用專用潤滑液。
  • 耐心與持續: 乾眼症通常是慢性問題,改善需要時間(數週至數月)和持續的努力。不要期望速效,也不要輕易放棄治療計畫。定期回診追蹤,與醫師溝通治療效果並適時調整。
  • 整合療法: 在西醫治療基礎上,若想嘗試中醫調理體質,務必告知你的眼科醫師和中醫師,確保治療方案相輔相成。

關於作者:我是「視力研究所」的創辦人張醫師,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生學歷,專精於近視防控與視力矯正領域已超過10年。這個部落格結合臨床經驗與最新醫學研究,深入淺出地解析近視成因、角膜塑型片選擇、雷射手術比較等實用知識。特別關注台灣學童近視防治,經常分享護眼操教學與3C產品使用建議。擁有美國眼科醫學會會員資格,並參與多項國際近視防控研究計畫。希望透過專業知識的分享,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護眼觀念,守護靈魂之窗的健康!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